解放战争期间建设的长治钢厂
陆达
2018-09-04
现在的长治钢厂是解放战争期间,八路军前方总司令部的军 工部建设起来的。抗战胜利,日本投降后,阎锡山急忙下山摘桃子,派大军攫取上党区。刘伯承司令员率领解放军予以毁灭性的歼击,解放了广大上党区和长治。军工部在抗战时期一直驻扎在总司令部附近的黎城县赵姑村一带,45年冬就迁进了长治市。当时军工部的直接领导是总司令部的杨立三副总参谋长和总后勤部长周文龙同志。军工部主要领导同志有政治委员赖际发、副部长徐长勋、政治部主任张贻祥、工程处长郑汉涛等同志。
到了长治后的军工部在指导思想上明确了两条:一、抗战虽已胜利,但面临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和新的国内战争形势,军工部将担负起重大的军工生产任务。二、鉴于上党在地理上所具有重要战略位置,并且地域宽广,有丰富的煤矿和铁矿资源。为了建设强大的军工基地,还必须建立自己的重工业钢铁基础。
为此,从4 6年2月2 6日军工部派出勘察小组到长治以北的石圪节煤矿地区选择建设钢铁基地的厂址起,到4 7年底,于长治故县建成了一座2 o吨高炉,并于4 8年1月1 o日出了第一炉铁水。从而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工生产有了自己工业规模的高炉,用以生产灰生铁铸造造炮弹壳。从材料表明,故县高炉投产后,炮弹生产有了成倍增长。用高炉铁水就地铸造的60、82、120、150迫击炮弹壳造的炮弹,4 8年达一百零二万八千发。而4 7年炮弹总产量为二十万八千八百发。4 8年比4 7年增长了五倍。4 9年产一百七十五万六千三百发,为4 7年的8.4倍。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通命嘉奖,命名故县铁厂为刘伯承军工厂。军工部决定全厂职工集体记大功一次,并发冀钞壹百万元奖励。这些炮弹源源运往前线,为夺取,解放战争大反攻的胜利,提供了物质基础。故县铁厂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深受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不仅战争年代8次受到表扬,直到5 6年周恩来总理到太原钢铁厂视察时,谆谆教导工厂领导同志要发扬故县铁厂的光荣传统,指示说:“要象战争年代建设故县铁厂那样,自力更生,勤俭办企业,把这个厂管理好”。
故县高炉投产后,下一步工程转到从48年初到4 9年夏建成附有焦油、付产品回收系统的高炉建设;连接故县铁厂到枣臻焦厂的窄铁轨建设;完成搅拌炼钢试验。4 9年1 o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向全世界宣告:“新中国成立了”。战争年代建设的故县高炉、枣臻焦炉将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继续发挥作用。
下面就建设过程各个阶段情况分述如下:
1、勘察厂址,选定故县建设铁厂。
为了建设上党重工业钢铁基地,军工部4 6年2月2 6日派郑汉涛、陆达、刘贵福、耿震四同志到长治以北的石圪节地区勘察建设钢铁厂的条件。
石圪节解放前已建成机器煤窑,煤矿贮量丰富,煤质属短火焰肥煤,挥发质为1 6—1 9%,石圪节附近还产坩土可供制粘土耐火,砖。对于铁矿,考虑到长治以南的壶关、高平一带富有铁矿,当地人民历来采矿用土法炼铁。因此,计划新建的高炉所需铁矿,可以收购壶关铁矿的办法来解决,并节省建设投资。
石圪节煤窑以南几里的故县村,地势平坦,且有小河流,可供高炉用水,宜于建设高炉铁厂。军工部批准了勘察小组建议。决定在故县村建高炉炼铁厂。同年春派耿震技师作为先头部队到故县筹建铁厂。
2、工业布局。
在石圪节地区建钢铁基础,需考虑整个工业配套和布局。
(1)建设发电厂。解放前石圪节地区没有电。4 6年冬军工部选定石圪节煤窑以东的西白免村新建1500千瓦发电机厂。
45年秋我军解放焦作煤矿,焦作有15oo千瓦发电机一座。总司令部认为焦作靠近平汉铁路,军事上还不稳固,指示军工部将1500千瓦发电机迁运上党根据地。军工部派李非平、李吉瑞等同志负责拆运。当即动员了机电人员和起重工,用汽车轮胎作车轮制成载重平车,靠上百名人力拉平车,将1500千瓦发电机包括汽轮机和锅炉成套设备拉运到石圪节,西白兔发电厂于4 7年建成发电。保证了故县高炉4 8年1月出铁和枣臻炼焦炉4 9年的投产。
(2)建设宋村机器厂。
为了保证军工建设和上党钢铁基础建设对机器设备的需要,军工部46年春决定在石圪节以东的宋村建机器制造厂,并委派技
师刘职珍同志任宋村机器厂厂长。
(3)建设耐火材料厂。
耐火材料是钢铁冶金的先行。46年筹建故县铁厂。即委派耐火材料技师宋宗恕到石圪节煤窑以南,故县以北的西沟村筹建耐火材料分厂。
(4)建设炼焦生产分为两步:
第一步土法炼焦。石圪节煤,煤质属短火焰肥煤,虽能成焦但结焦性能较弱。为了保证高炉炼铁生产,首先必须解决炼焦技术问题。4 6年冬当即派化工技师宋宗景,先在长治附城工厂用石圪节煤样进行干溜工业试验,确定煤的结焦性质和副产品成份。在此基础上4 7年宋宗景、郭廷杰同志带领工人在石圪节附近建士焦炉,经反复试验,终于土法炼焦成功,保证了4 8年高炉投产所需的焦炭供应。4 7年下半年修了一条窄轨铁路连接石圪节焦炉到故县高炉。
第二步建设带有焦油副产品回收的机器炼焦炉。军工部计划进一步生产黄色炸药,故对焦油副产品回收订为下一计划。4 7年当全力进行高炉建设的同时,军工部指示军工八厂,为下一步焦炉工程建设勘选厂址。4 6年以来,国民党空军曾空袭长治市。总司令部指示我们,钢铁基地不宜太集中,新建焦炉厂要注意分散隐蔽。
在上级指示方针下,于4 7年下半年勘察了黄碾镇以北的枣臻村,经军工部批准定为下一步建机器焦炉的厂址。而用煤问题,经过勘察试验发现距枣臻较近的五阳产瘦焦煤,结焦性能较石圪节煤为优,且灰份较低。因此决定枣臻焦厂用五阳焦煤。
(5)交通建设。
48年开始修建五阳到枣臻的运煤窄轨铁路。4 9年军工部组织了建路工程队,修建枣臻到故县的窄轨铁路线。铁路所需柴油机车和运焦炭的罐车全部由故县和枣臻两年来建设起来的机修车间自制。铁轨则靠几年来解放的煤矿拆卸下来的矿山铁轨铺设而成。49年夏小铁路已通车,保证了故县高炉的生产。
3、组织系统和队伍建设。
故县铁厂和枣臻焦厂在建制上属军工八厂。
军工厂于 4 5年冬在河北峰峰成立。4 5年夏,我军解放峰峰煤矿。军工部派陆达和李振声、李吉瑞、王大勋等同志下峰峰接收机器设备和器材,并动员当地技术人员和工人参加我军军工生产。随后陆续从老根据地各军工厂抽调干部、老工人到峰峰,利用未开工生产的东大坑矿厂组建了军工八厂。军工部任命陆达同志为厂长,李振声同志为教导员,李吉瑞和王大勋同志为技师。军工八厂的任务是:利用峰峰搜集的灰生铁,翻铸迫击炮弹壳和用道轨锻造7 5山炮弹头。制造各种机器设备,生产制造子弹的冲床;制造锻造设备和机器车床等。建设了一吨小高炉进行炼灰生铁试验。招聘人才,收罗了技术人员和技工,收集器材。这期间总司令部还从华北山东军区兵工厂调来干部和技术工人约百余名同志,由刘兴基同志带队到了峰峰,增强了军工八厂。
4 6年夏蒋介石为打通平汉铁路又派大军从河南安阳一带北上,峰峰告紧,杨立三副总参谋长指示军工八厂从峰峰全部内迁,当即一部分迁到黎城县东洼村并任命李吉瑞同志为分厂厂长,另一部分(包括一吨试验高炉)迁长治城、附城,并任命王大勋为分厂厂长。上山后的军工八厂生产任务基本不变,由两个分厂担任,但加强了故县铁厂建设准备工作。长治附城还担负了故县高炉建设和焦炉建设的一项科学试验工作。4 6年冬军工八厂作为总厂逐步转移到故县。八厂厂长除由陆达担任外,还调张培江同志任副厂长,杨高侗、姚国章分别担任教导员和副教导员,耿震同志为技师并委任建设委员会主任,陈志坚同志协助故县加强施工建设。4 6年后半年到4 7年夏,展开了高炉建设施工前期准备,包括平整场地、修建厂房、修建高炉循环用水储水池、高炉基建打地基,进行高炉用耐火粘土砖试制研究和修建耐火砖厂,进行炼焦试验,进行小高炉冶炼科学试验(关于科学试验下边专门讨论)。4 7年5月1日阳泉解放,总司令部考虑到当时阳泉还不能长期占领,通知军工部迅速组织力量拆迁一座高炉运到故县。陆达同志和陈志坚同志当即星夜赶到阳泉,按照上级指示拆卸了完整的一座高炉,包括蒸汽鼓风机和备用电动机配套的锅炉和高炉、热风炉体以及器材。在运输方面,采用了从焦作搬运发电机的经验,调集了起重工人,用平车依靠成百的人民群众用人力拉运。从阳泉到故县一面修路一面拉运,全部器材陆续在4 7年8月前运抵故县。阳泉解放后积极宣传了党的政策,动员了阳泉铁厂技术骨干工人到内地建设解放军的铁厂,得到热烈的响应。当即有鼓风机钳工工长杨希伦率领儿子、高炉炉前工长毕映海、热风炉工长常久思、电工工长孙世成、炉顶工长等大批技术工人投奔了我军,对故县高炉建设投产起到了
十分重大关键作用。
4、科学试验。
为上党钢铁基地建设,还必须对工程上的一系列技术问题,通过科学试验研究予以解决。从4 6年到49年着重抓了以下科学试验。
(1)小高炉工业试验。
抗战时期,在太行山根据地只有我国古代传统技术用坩锅炼铁技术,冶炼温度低,只产白生铁,为使白生铁铸的炮弹壳能加工,经工人和技术人员的努力,在当时条件下开创了一条白生铁弹壳韧化处理的路子,解决了弹壳加工技术问题。但这种方法生产周期长,消耗大,成本高,弹壳加工性能仍不如灰生铁好。生产灰生铁关键在于提高冶炼温度。4 2年太行山青城铁厂曾用这一原理改良传统的炼铁技术,试建了一座有废气蓄热室的坩锅炉,空气经蓄热室进坩锅炉,提高了坩锅冶炼温度,结果出了灰生铁。但由于坩锅耐火度不足,在高温下坩锅发生裂缝,虽然炼出了灰生铁,但很多流到炉底,工业生产问题还未解决,敌人在4 2年5月的大扫荡中将青城试验炉包括烟筒做了彻底的炸毁。5月扫荡结束,军工部奉命精兵简政,缩小生产规模,青城就再未恢复生产,试验也未再进行下去。
4 5年秋,峰峰军工八厂成立后,军工部本着决心建设上党钢铁基地的方针,利用峰峰现有的物质条件,建设一吨试验高炉。4 6年夏敌军进攻平汉路,军工八厂奉命内迁,将试验高炉迁到长治附城,继续进行炼铁工业试验。试验目的主要为故县建设的工业生产高炉,投产前一应待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试验解决。
(2)试验研究解决了用铁管热风的关键技术。
作为现代化高炉都是采用铁板铆焊成庞大的烤贝式热风炉炉壳,内装大量耐火砖制格子砖。四十年代每座高炉需四座热风炉。我们考虑在战争条件下的解放区无论从物力上和时间进度上无力建设工程浩大的烤贝式热风炉。在技术决策上,就计划采取铁管用外部加热的方法热风。新解放的煤矿都存有较多的生铁铸造的水管,如果能利用这些生铁水管(多为六寸铁管)做热风炉,则可解决一大问题。通过试验高炉的一系列科学试验,解决了这一关键技术。故县高炉就是根据试验的结果,用从煤矿收集到的生铁铸的水管设计了铁管式热风炉。这项设计是由4 7年随同李强同志从延安到长治的李树仁炼铁工程师完成的。
4 6年作出决策,不用当代的烤贝式蓄热式热风炉,是从自己的物质条件考虑的。4 7年夏拆运了阳泉高炉包括全套四座蓄热式热风炉。物质条件应当说是解决了,但我们47年仍决定建铁管热风炉,主要根据有二:一是保证了4 7年底建成高炉的进度。4 7年刘邓大军南下,解放军大反攻已开始,前方军火供应急迫早日建成高炉在军事上政治上有重大意义。如按常规采用蓄热式热风炉,不可能按进度于4 7年底以前高炉完工。二是留下的阳泉热风炉壳钢板,保证了焦炉付产品回收系统的建设。否则4 8年集中力量建设枣臻炼焦炉及付产品回收系统将因没有钢板建设不起来。从建设上党钢铁基地统筹规划上有必要不用蓄热风炉。
(3)故县高炉生产所用原料铁矿、焦炭、石灰石不同于阳泉。而且当时解放区缺乏化学分析。高炉铁矿、焦炭、熔剂都没有成份分析。高炉正常生产过程控制也需要经常取样分析,也不能进行。而高炉配料的正确是开好炉和正常生产的重要环节。但当时故县都不具这些条件。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在故县高炉正式投产前,利用在附城的小高炉,把故县生产使用的原料,通过理论计算配料在小高炉反复试验找到经验和最佳配制方案。因此万无一失于48年1月1 0日顺利开了故县高炉。
①试制和生产了高炉和焦炉耐火砖。
高炉需要大量的高质量粘土砖,焦炉也要大量的矽砖。为此46年冬即筹建耐火砖厂。当时委派了抗战前在太原耐火厂工作过 的宋忠恕技师负责这项工作。为了在石圪节附近选择质量好的粘土,我们在没有化学分析手段的条件下,靠嘴用舌头品尝来分辨粘土进行评选。由宋村机器厂自己设计制造了碾磨原料和制砖设备。当时没有高温耐火砖烧窑,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由土到洋建窑方针。先建烧普通砖瓦温度较低的烧窑,烧出第一批粘土砖。再用第一批质量较差的粘土砖建成烧窑,炉室温度比土窑略有提高,再烧出的粘土砖耐火程度就有所提高。如此循环,最后制成了高质量的合格高炉用耐火砖,保证了高炉建设。紧接着就转入了为建设枣臻焦炉所需矽砖的试制。焦炉矽砖的生产烧成温度有更高的要求,而且制砖成型技术也遇到新的难度。这些问题在全厂职工努力下,逐步得到了解决,终于保证了在49年建设十孔焦炉和付产品回收系统的需要。
②炼焦和付产品回收试验
炼焦试验也分为两步进行:
第一步,用土窑试验解决枣臻焦炉投产前高炉用焦的需要。石圪节煤,是一种短火焰肥煤,结焦性不强,单独用有一定难度。故县高炉建设必须解决焦炭供应问题。因此,从4 6年冬就组织力量派了化工技师宋宗景同志、华北大学郭廷杰同志组织工人在石圪节附近修土窑试验炼焦,克服了各种困难,失败了再试验,终于於4 7年夏摸清了用石圪节煤土窑炼焦规律,炼成了焦炭。并修了一条窄轨铁路可以从石圪节焦窑用罐车送到高炉炉顶平台。
第二步,为机焦付产品回收的建设,于长治附城进行了干溜煤试验。为枣臻建设作了前期试验研究。
5、故县高炉建设工程。
全部工程可分为两个阶段。从4 6年春勘察选定故县建厂起到4 7年5月阳泉解放,为第一个建设阶段。这段时间里,在战争条件下,按计划顺利的解决了高炉建设各项前期准备和配套工程。高炉建设是一项巨大多种工程的综合体。我们进行这项工程,遵照两条指导原则:一是抢时间,所有工作都必须遵守这个原则。争取了时间,对战争的胜利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另一条是科学,一切工作必须按科学办事。尊重科学就是胜利,违犯科学二定要失败,也丢了时间。第一阶段高炉建设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按照这两条原则为第二阶段完成高炉施工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阳泉解放前,47年春故县按计划完成高炉基本工程的施工。建设高炉基础,首先要定点,我们根据高炉生产总体方案和故县地形特点,制订了一个利用地形梯度自然条件,确定在高坡修料场,用料车平推给高炉上料的方案,节省了现代机械斜桥上料复杂技术。再一个出发点,计划高炉铁水可直接浇铸炮弹壳,就近高炉修建翻砂铸造厂房。据此确定了高炉中心点。高炉基础有建设委员会主任陈志坚同志亲自设计并在他指导下施工完成的(原设计方案,由于鼓风机能力的限制,高炉规模是按5吨到1 o吨考虑的。 阳泉解放后,决定搬迁阳泉的20吨高炉,基础作了相适应的修定)。当时我们根据地没有洋灰不能建混凝土基础,高炉基础负荷是很大的,陈志坚同志进行了基础土质耐压负荷试验,充分考虑客观物质允许的条件,作出了用石灰和黄土搅拌成三合土一层层夯打实的方法建高炉基础。
47年5月阳泉解放了,选定拆运阳泉二号高炉及配套的往复式蒸汽鼓风机和备用的1 5 o马力的电动机。鼓风机和炉体设备解决了。规模也定了建20吨高炉。阳泉高炉在解放前生产也不正常,时开时停。阳泉技工在我党解放军感召下,又得知长治故县正在兴建高炉,无不踊跃献计献策,挑选设备和器材,小心拆卸,精心包装,参加运输,携家带小奔向解放区,建设故县。
阳泉的技工参加故县高炉建设,结合原有职工同心协力,大大加强了队伍的力量。阳泉迁来高炉设备也起了关键性重大作用。故县几年来前期建设和准备工作,也为4 7年后半年施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条件。高炉需要数量大质量高的耐火砖,故县几年来做了大量准备工作。高炉基础上半年无论施工设计、施工质量和进度都充分保证了后半年高炉施工建设的要求。由于前期准备工作较充分,适于在战争年代抢时间节约器材的铁管热风炉,在李树仁工程师设计和施工指导下,顺利地用在故县高炉上。军工八厂从4 6年冬建厂起,几年来按照党的方针,以老根据地干部、工人为基础,团结了广大新解放区各种人才,大家同心同德,一个共同目标争取全国的解放,仅用不到半年时间,于4 7年按计划完成了解放区第一座工业生产规模的高炉建设。
高炉的建设和投产是严格按计划和各项工作充分协调配合进 行的,保证了4 8年1月初顺利投产。高炉炉体于4 7年11月底全部完工,然后烤炉烘干。在出铁口前砌烘炉,从1 2月3日开始生火到22日熄火,保证了高炉炉体良好状态,保证了4 8年1月1 0日胜利流出了第一炉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