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 前 战 略 ” 结 硕 果 ——公司铁成本创行业排名第三佳绩综述
武晓庆 史丽敏
2018-10-24
“ 铁 前 战 略 ”结 硕 果
——公司铁成本创行业排名第三佳绩综述
公司从提出“三早”思路到全盘管控改革,从铁成本居高不下到跻身行业第3,从“铁前一体化”到“三个一体化”……经营战略的每一步提升,都是具有“革命”性质的突破。
近年来,公司深化内部机制改革,强化经营生产稳定顺行,紧贴市场不断加大结构调整、成本控制、市场运作、内部挖潜等,各项工作保持了持续进步的良好态势,交上了一份提气的成绩单。在取得大幅进步的基础上,今年公司提出铁成本的奋斗目标是:“保持行业排名不退步”。围绕这一目标,长钢上下牢固树立铁前“一盘棋”思想,紧紧扭住铁前降本这个“牛鼻子”,持续推进“三个一体化”,取得了明显的经营效果。1—5月份,生铁成本在57家钢协对标单位中排名第3,刷新长钢历史最好水平;与行业缩差79元/吨,比2017年排名前进5位。截至6月底,高炉实现连续1160天稳定运行,为公司上半年效益增长提供了强力支撑。
“一盘棋”思路一以贯之
生铁成本,作为钢铁生产中所占成本比例最大的一项指标,历来是钢铁企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行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大背景下,控制生铁成本已成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2015年,经过“倒下与生存”的严肃拷问后,长钢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眼睛向内查找原因,分析出长钢竞争力较弱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铁成本过高。对此,公司一方面眼睛向外寻求突破,认真学习“首秦经验”,牵住铁成本“牛鼻子”,强化“全要素成本管控”;另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从主观与客观两方面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经过不断地摸索、创新和优化,逐步建立起了“矿铁一体化、煤焦一体化、铁焦一体化”的“三个一体化”管控机制。
“矿铁一体化”破解了采购、生产“两张皮”的难题,“煤焦一体化”破解了焦炭成本高的难题,“铁焦一体化”破解了“铁——焦”界面衔接的难题……“三个一体化”实施以来,从采购到生产、从决策到实施、从过程管控到信息共享,各个界面之间均实现了高效协同、深度对接。
据统计,2016年公司生铁成本行业排名第39位,比行业平均水平高41.86元/吨;2017年生铁成本行业排名第8位,比行业平均水平低121.23元/吨。2016年,公司生铁成本在首钢集团内部6个钢铁业单位中排名第2,2017年排名第1。
进入2018年,国家对钢铁行业去产能和环保管控力度进一步深化和常态化,严峻形势下,公司严格贯彻落实首钢集团“两会”及长钢职代会精神,紧紧围绕职代会提出的“铁成本保持行业排名不退步”目标,在延续前期工作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基础管理等方面进一步下功夫,对“一盘棋”思路加以巩固深化,为全面完成2018年度经营目标提供支撑。
首钢集团领导在2017年召开的“首钢钢铁板块长钢铁前管理创新变革经验交流会”上指出:长钢的经验一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管理创新;二是加强基础管理;三是把集团公司的要求和自身实际紧密结合了起来,是集团的一个典范。
公司领导在“长钢炼铁高炉稳顺1000天”时叮嘱长钢各级领导干部:要继续发扬好的传统,找准存在问题,努力补齐短板,实现铁成本行业排名的持续巩固和提升;要戒骄戒躁,再接再厉,瞄准新的高炉稳顺1000天目标,进一步提升高炉管控水平。
2018年1至5月份,公司生铁成本行业排名累计第3,比行业平均水平低200.14元/吨;2018年上半年,生铁成本在首钢集团内部6个钢铁业单位中连续六个月排名第1。
刚性协同机制持续落地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找准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公司以点带面,持续将重心下移,对各个工序实施全方位系统管控,各项措施持续刚性落地,管理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采购工序:围绕降低铁成本这一共同目标,采购中心和炼铁厂根据“矿铁一体化”的要求,坚持“按性价比排序选矿、兼顾结构”的工作思路,快速决策,积极主动应对市场变化。采购中心、炼铁厂除关注市场、价格趋势、料场和矿种性价比外,两单位通过工作的相互延伸、协同,共同做好与市场的无缝对接。工作人员共同驻港,对矿粉的水分、块矿的粒度、装车发运等进行现场查看,通过做实做细每个采购环节,节省每一分钱。在“煤焦一体化”方面,采购中心与焦化厂共同调研市场,掌握市场信息,根据焦炉生产、库存情况及资源信息,现场测算配煤结构,预测焦炭质量,从而组织采购。同时,通过oa系统及时向焦化厂传递当期采购价格,与生产技术处、焦化厂等相关单位建立煤焦微信平台,针对煤焦各品种资源、进厂、装卸等情况及时沟通,为生产奠定基础。
——焦化工序:在继续深化“煤焦一体化”实现铁前降本上继续发力。首先是进一步加强与炼铁厂的联系。引进直供户后,面对煤质量指标把控难度加大的情况,加大车辆来煤的抽检力度,车车进行取样,确保来煤质量;同时,在决策上强化沟通协调。其次是优化组织机构,改善生产流程。将干熄焦与焦线进行整合,持续稳定干熄率,加大与炼铁厂等相关部门的协调,充分发挥运焦能力,保障高炉用焦供应。第三是科学组织生产。合理安排干熄焦、焦炉系统的优化控制工作,为焦炭产量、发电量提升创造更大空间。第四是加强能源管控,建立完善能源管理制度,对各种类产品制定能耗定额;对节约和浪费能源现象,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严控装入煤水分,不断降低吨焦耗热量,为铁前降本提供支撑。
——炼铁工序:深化“铁前一体化”管控,实现外矿进厂成本持续降低。对外协作上,继续强化与采购中心的高效协同,结合市场变化,遵循“期货市场引领现货走势”的规律,坚持多频次小批量的现货采购模式和结构性库存管控。积极克服铁路运费上涨等因素影响,按照外矿综合进厂价格最低原则,协同采购中心合理优化外矿运输模式;通过优化外矿港口布局、料场卸车组织、发运信息沟通等流程环节,逐步提升汽运比例。在与焦化工序的协作上,继续深化“铁焦一体化”机制,实施“铁—焦”界面之间配煤结构信息传递、焦炭质量反馈、高炉使用组织等方面的全过程协作。更加高效的工序配合,有效支撑了燃料成本的降低。焦化厂配入新煤种、调整配煤结构及质量时,提前把原煤质量异常波动情况、配煤结构调整情况等实时告知炼铁厂;炼铁厂提前预判采取相应措施,对焦炭实物质量和高炉实际使用效果进行跟踪,并将异常及时反馈到焦化厂;焦化厂进行后续的调整改进,满足高炉需求,确保高炉稳定顺行。
对内管控上,炼铁厂一是强化高炉管控,实现高炉千天稳顺目标。全方位强化原燃料质量、工艺参数、设备运行等系统管控,努力做到“精心操作,精准调整”。二是积极开展课题攻关,持续推进低成本生产。今年上半年,结合原燃料市场情况和高炉生产实际,炼铁厂开展了烧结矿“提品降硅控铝”课题攻关,提高了pb粉、智利粉等高品资源配比,适当降低中品澳粉比例,烧结矿品位和综合入炉品位均有进步,攻关效果明显。同时,炼铁厂还开展了提高长焰煤比例攻关,上半年长焰煤实现效益400余万元。三是积极推进tpm管理,推动全员生产维修。制定下发了《炼铁厂tpm管理实施方案》,成立了三级组织机构,严格按照tpm要求认真推进各项工作,在全厂范围内开展了tpm实施情况综合评比,营造出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
一系列基础性工作的落地见效,带来了生产系统的稳顺有序,系统联动支撑起了长钢整体效益的逐步提升。
大局意识支撑提质提效
公司党委要求,各级党组织要紧紧围绕长钢2018年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按照“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在党组织的教育引导下,公司广大干部职工不断强化大局意识,各条战线涌现出了许多敢担当、能干事的优秀职工。被评为“首钢之星”的炼铁厂职工王晓东,面对铁成本取得的可喜成绩,动情地说:“铁前一盘棋是宏观战略,是长钢领导班子的英明决策,我们在一线坚守,无怨无悔。”获得“长钢工匠”的质量监督站职工孙倩说:“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日积月累就能创造奇迹。”
朴实的语言,踏实的作为,充分体现了职工们的大局意识。在长钢,像王晓东、孙倩一样立足岗位、坚定前行的职工还有很多。正是靠着这样一个又一个普通职工默默无闻的坚守和奉献,才换来了长钢今天的成绩。
今年上半年,公司多项指标创近年来最好水平,实现大幅盈利。其中,吨钢增效超额完成首钢集团下达的计划;管理费用同比继续降低;tpm管理初见成效;自发电比例达49.95%;铁耗同比降低63.78千克/吨。
近日,首钢集团领导祝贺长钢公司今年1—5月份铁成本进入行业前三,并勉励干部职工总结经验,搞活机制,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上下同心,其利断金。公司干部职工表示:成绩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戒骄戒躁、持续进步;要以取得的各项成绩为新的起点,建立新的坐标,拿出“归零”的心态,主动担当,积极作为;要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强烈的交账意识,夯实工作根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奋力开创公司新局面。